伴着习习凉风,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了。月饼的香甜早已飘满了大街小巷。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美食,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,更寄托着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景。然而,超市里花花绿绿,奇形怪状的月饼礼盒让人目不暇接,却很难看到月饼的真容,那些记忆中香甜的月饼去哪了?
快过节了,我和老公想买些月饼去送给老人、长辈、亲戚,可现在的月饼华而不实,又是如此昂贵真让人又爱又恨。我俩挑来选去发现,有的礼盒竟如“俄罗斯套娃”,里三层外三层,拆好久才看到“月饼本饼”;有的“反客为主”,又是蓝牙音箱又是红酒茶叶大螃蟹,没有标识都不知卖的是月饼;还有的玩起了“高仿”,傍高端奢侈品大牌售卖“三无”月饼。晚些时候,我坐在家里看着买回来的那些琳琅满目的月饼,却毫无过节的欢喜,脑海中满是小时候母亲在家里做月饼时的一幕幕情景......
小时候的中秋节,家里再穷的人家都要想办法做月饼,但做月饼的模具又不是家家有,只好两三家凑一起做。这天,家里早早就把火炉生的旺旺的,还要再把煤和红土搅合成泥备在那里。邻家阿姨拿着各自在前一天晚上和好的面集中到我家。馅子是现拌的,有红糖、芝麻、玫瑰、葡萄干、瓜子仁......有时担心不够用还掺点红绿条条、饼干末一类。小孩没事干就在旁边好奇地看着,顺便跑跑腿。每个阿姨的脸上都露着喜色,大家说说笑笑开始包月饼。她们一人看火,一人包馅,一人压模,配合相当默契。
只见一个阿姨把包好馅的胚子放在案板上,另一个阿姨拿起月饼胚子压在模子里,均匀按实,就在那案板上一磕,“啪”的一声脆响,一个活脱脱的月饼就掉在案板上了。不一会功夫案板上就整齐地排满了月饼胚子。剩下的事就是上炉烤了,看火的母亲相当有经验,她不仅要先在鏊子上慢慢烤,烤的半熟时还要拿下来放到炉膛里烤,而且随时用心看着,稍不注意就会烤焦。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啪啪声和阿姨们快活的聊天声,一个个月饼就做好了,小孩们总会在旁边得到些赏赐,把一些烤的有点糊的月饼尝尝鲜,更重要的是每家要烤一个大大的“假月饼”。
中秋节晚上,月亮又大又圆,天蓝蓝的,星星眨着调皮的眼睛注视着节日里的人们。周围的树枝静静的,连一丝摇动都没有。她们生怕惊扰了节日的气氛。母亲早早就吩咐我们把桌子抬到外面,水果是早备好的,没祭奠前谁也不许吃。桌子正中是大大的“假月饼”,它圆圆的,上面有月亮、嫦娥、玉兔、桂树等图案。母亲把它们一一摆好,便插上香点着,带领我们跪着把香举过头顶开始祈祷全家身体健康,祈祷完毕就把香插在香炉里焚着,让月神顺着香味品尝“美食”......
一炷香过后,也就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,因为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吃月饼了。母亲先把月亮饼按家里人数切成小块,分给每个人。如不在家的亲人就先把它存起来,其它月饼除留下走亲戚用的,其余的就开始按数量给我们平均分开。我们拿着来之不易的月饼就开始动脑筋想藏得地方了,因为那是今后一段时间的美味呀!可过一段时间等我们拿出来吃时,却发现月饼变得很硬。因为那时谁家里也没钱在做月饼时多放油,时间一长自然就硬了。我用手掰,掰不开,只好用锤子敲,时间再长一点有的就长霉,可这也不影响我们的喜悦心情,吃的有滋有味......
现在社会发达了,很少有人自己做月饼了。反观茶几上礼盒包着的小小六块月饼,里里外外却有四层包装,“大盒配小饼”现象以不同程度的方式存在,一些网红“文创月饼”过度包装相对严重。过度包装既浪费了资源,又推高了价格,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,危害不言而喻。月饼好吃不在包装,表达情意重在真材实料,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,颇为注重面子。在很多人看来,中秋送月饼,不仅是送那一口“吃食”,更是表达情谊、体面乃至品味,“裸着”出手着实不够有面儿,对礼品进行适度装饰,当然无可厚非。问题在于装饰加码、攀比成风!你的礼盒10寸,我的必须12寸;你用了缎面材质,我就来个立体景观……“内卷”越来越厉害。特别是一些人希望借“礼”拉关系、走门路,既然月饼本身不能做出大文章,包装就得花心思,于是红酒茶叶大闸蟹等等都一并打包,总之要往“贵”了整、往“豪”了包。
吃月饼,过中秋。吃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体会与向往,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。月饼,作为中华民族团圆文化与家庭文化的“甜蜜使者”,它不需要豪华包装撑“面子”,也不需要商业噱头搭“架子”。月饼的价值不在金玉其外,而是以真材实料、货真价实来表达真情实意。
月饼,能让我们品尝美味、寄托心意、享受团圆,就够了。
|